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 612期 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1 導言: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王中江、郭梨華
    5 早期儒家的「自我」意識:「身心主從關係論」展開之脈絡 王中江
    21 曾子的身體觀與心靈模式 郭梨華
    39 從理念形態到現實形態:春秋戰國之際政治主體的自我意識——以清華簡《心是謂中》和《畏天用身》的發現為契機 曹峰
    61 「精神突破」語境中早期儒家「自我」的構型 陳贇
    77 先秦儒家對自我的認識與開展:從「為己之學」到「求其放心」與「人道之極」 劉振維
    95 「在我」與「在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兩種生活境域 葉樹勛
    專題書評
    113 [...]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哲學大辭書》第七冊 出版訊息

《哲學大辭書》第七冊於2020年8月正式出版囉!
※本書特色:
通觀哲學之各範疇概念的工具書。邀集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共同參與本辭書之編撰工作,收錄多達兩百餘條之中國、西洋、佛學哲學條目豐富內容。三種快速檢索辭目索引便捷,極具寫作參考及深度學習的雙重價值。
※收錄條目:
當代哲學、實用主義、德國觀念論、禪宗、辯證唯物論、靈魂、觀念論(知識論)、聖人、道家、維也納學圈(維也納集團;維也納學派)、誠、墨翟、歷史唯物論、賴耶緣起論、蘇格拉底、頓悟、謝林、護教學者、辯證法、業、業感緣起、瑜珈行派、義、董仲舒、詩經、賈誼(賈長沙,賈太傅,賈生)、僧肇、漸頓二教、說一切有部、慧遠、數論派、歐坎、澄觀、溈山靈祐、溈仰宗、德、範疇、緣起、憨山德清、窺基、彌曼差派、臨濟義玄、藝術哲學、鵝湖之會、拉內、艾克哈、希臘護教學者……等,共計197條。
※訂購辦法:
(1)單本:第七冊:定價1500元,特價1275元 (85折)。
第一至六冊:每本定價1500元,特價1125元 (75折)。
(2) 全套:第一至七冊:定價10500元,特價7875元 (75折)。
※洽詢專線:(02) 2905-2263
※Email:cep@mail.fju.edu.tw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哲學與文化》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113年「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綜合學門獎項

國家圖書館公布「113年臺灣期刊資源學術能量風貌報告」,依據截至114年1月20日的「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TCI資料庫)」,統計各刊自收錄刊期起被引用次數之累計,再依照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與宗教研究、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區域研究及地理、藝術學、管理學、體育學、圖書資訊學、綜合等十八類學門進行排名,最終篩選出各學門中被引用次數排行前三名之期刊,頒發「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獎項,以呈現期刊所刊載之文獻被長期引用及具有持久傳播力之情形,《哲學與文化》榮獲此獎項。
參考資料: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6_18385.html
*《哲學與文化》大事記:
1961年5月,創刊《現代學人》,發行人為牛若望主教。
1964年4月,改名為《現代學苑》,發行人為羅光主教。
1974年3月,正式更名為《哲學與文化》,發行人為羅光總主教。
1994年及1995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類優良期刊。
2009年,收錄於A&HCI(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國際人文與藝術期刊索引類最重要的資料庫。
2017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二名。
2019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知識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0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1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2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3年,依據國家圖書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統計各刊之「長期被引用數」,為「熱門組」綜合學門排名第二名。
2024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綜合學門獎項。
2025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綜合學門獎項。

613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當社會遭受傷痛時,該如何處理這些傷痛?確認其原因、給予適當的處方、持續地觀察恢復的狀況以及因應實際情形進行調整。必要時,重複這些步驟直至康復為止。將這些步驟被確定下來後,餘下來的就是確實地操作這些步驟。為使得過程更加完善,則要進一步地關心如何找到真正的原因、什麼樣的處方才有療效、觀察變化是否仔細以及應變的能力是否足夠……等問題。例如,當一個人遭受到傷害時,在事實的基礎上依照法規處罰加害者,這是法治社會處理傷痛的方式。但這樣的處理是否可以平復受害者或其家屬的傷痛?如果不能,這意味著相關法規做為處方,它的療效就是無法使得傷者得到復原。當考慮有沒有更適合的法規時,或許就會對相關法規進行修正。在此情形下,如果一個人的傷痛沒有療癒,那麼是否社會的傷痛就沒有康復呢?或者可以這樣問,法律的目標是治療當事人的傷痛,還是社會的傷痛?或者兩者皆是?如果兩者無法兼顧時,那麼法律優先要療癒的對象是那一個?或許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白個人傷痛與社會傷痛之間的關聯何在。例如,在一個傷害事件發生時,當事人可以粗略分為受害者及加害者,但其他人基於同類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之恐懼也受到了影響,當一個單一事件成為一個事件類別時,它就涵蓋了一切可能發生的所有同類的單一事件,無論是已發生或未發生的。法律做為治療社會創傷的處方,它處理的是單一事件或事件類別呢?可以這麼說,法律程序的啟動是基於單一事件,但法律處理的是事件類別。更確切地說,法律是在事件類別處理允許的範圍內,依照單一事件的個別狀況進行調整,給出最終的處理。因此,如果傷痛的治療問題出在調整是否恰當,那麼法律是可以顧及單一事件,或許也有可能得到良好的療效。但若問題出在事件類別允許範圍的劃定,那麼進行範圍內的調整對於治療就缺乏根本的效用。若一個事件可以清楚歸類時,那麼問題就在於先明白這個事件該歸於那一類或那幾類,之後再來制定解決方案。如果這個事件難以歸類時,那麼無論開出什麼處方都常會造成爭議。在現代的社會中,太多的傷痛都無法得到良好治療。一個事件的發生,常令我們分不清這究竟是民主或者是民粹?一個事件的處理,究竟處理的是歷史、現實或未來?哲學提供了一些可以協助分辨的工具,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去分辨,並且這些分辨是基於良好的理解。本期專題就針對社會遭遇困境、特別是創傷的情形,在詮釋學的脈絡下,特別專注在Johann Michel的思想中,給出了可以思考現代社會處境的一些參考或依據,也為我們要對自身所處社會進行思考提供了一個範本,即使這個範本並非直接針對我們所在社會,所以它做為範本的有效性尚待考驗,但對於社會創痛的重視及處理,仍然觸動著關心這個問題的我們。
本期專題共收錄了四篇專題論文、七篇一般論文及兩篇一般書評。在專題論文的部分,第一篇是Johann Michel(法國普瓦捷大學教授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的〈Homo Interpretans and Homo Reparans—Comparative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第二篇是Gonçalo Marcelo(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助理教授)的〈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Johann Michel’s Social Hermeneutics: Critique, Hermeneutical Injustice and Social Change〉,第三篇是陳學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教授)的〈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第四篇是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的〈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在一般論文的部分,收錄了胡學源(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論〈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周明泉(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的〈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段世磊(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副教授)論〈日本近代化論中的「馬克思—韋伯」問題〉,李彥儀(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的〈沈清松對《尚書》「皇極」的理解與詮釋),馮慶旭(浙江財經大學副教授)的〈生態女性主義倫理及其身體轉向〉,袁俊偉(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的〈清初繪畫美學的心學折衷——以惲壽平「心意」觀為主要考察對象〉以及蔣炎洲(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的〈《四料簡》之爭議及其禪淨義理闡析〉。書評的部分收錄了陳德興(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的〈書評:田合祿、王卿,《五運六氣——黃帝內經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及潘夢璐(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的〈書評:Raúl E. Zegarra,A Revolutionary Faith: Liberation Theology Between Public Religion and Public Reason〉。
最後,感謝本期的專題主編黃筱慧教授、所有論文及書評的作者,您們的辛勞成果為這片學術園地提供了養份。感謝所有審查委員,您們的寶貴意見也推動了本刊的前進。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術的進步可以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力量。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