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 601期 哲學實踐之方法論與其展望專題

    1 導言:哲學實踐之方法論與其展望專題 尹錫珉、潘小慧
    5 論哲學實踐及其實踐場:以漢魏易學的「位」概念為中心 尹錫珉、潘小慧
    23 培育有德實行者的哲學諮商之路:以寬恕之德為例 李惠美
    41 從知識到賞識:高校哲學咖啡館「實踐育人」的成長歷程 王惠靈、薛曉歌
    57 哲學實踐菜單 李鎮南
    77 非接觸時代的哲學諮商對於人認同性的擴展:通過「思維、情感、感覺的連接」 金善姬
    93 一起做有作為的哲學:「以事觀之」的哲學實踐 劉梁劍
    專題書評
    105 書評:寺田俊郎(編),《哲學對話與教育》 [...]

  • 600期 單國璽樞機主教的人生思維:生命、信仰與對話專題

    1 導言:單國璽樞機主教的人生思維:生命、信仰與對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5 單樞機的宗教交談與靈性觀點 黎建球
    15 論現代信仰的基礎、困境與回應之道:以單樞機所譯郎尼根《今日的信仰》為起點 陳文祥
    33 單國璽樞機的生命力領導 林耀堂
    51 單國璽樞機與星雲大師樹立的宗教對話典範 許鶴齡
    73 生死之際——承認身體脆弱性及獻身為祭、成為禮物 聶雅婷
    專題書評
    91 書評:黃乃琦,《傳播使徒:傳教、傳媒、傳訊——耶穌會光啟社與臺灣電視發展史(1958-2008)》 陳曉涵
    一般論著
    95 論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有以貢獻於元哲學的面向 [...]

  • 599期 經典詮釋、經學傳統與哲學建構專題

    1 導言:經典詮釋、經學傳統與哲學建構專題 王慧茹、沈享民
    5 一本?二本?:David S. Nivison論孟子哲學中的道德行動與動機 沈享民
    25 王船山《周易內傳》的詮釋向度 王慧茹
    41 論中國經典詮釋意識的現代性轉變 傅永軍
    專題書評
    55 書評:Roger T. Ames & Peter D. Hershock (Eds.), Confucianisms for a Changing World Cultural Order 李彥儀
    一般論著
    61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哲學大辭書》第七冊 出版訊息

《哲學大辭書》第七冊於2020年8月正式出版囉!
※本書特色:
通觀哲學之各範疇概念的工具書。邀集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共同參與本辭書之編撰工作,收錄多達兩百餘條之中國、西洋、佛學哲學條目豐富內容。三種快速檢索辭目索引便捷,極具寫作參考及深度學習的雙重價值。
※收錄條目:
當代哲學、實用主義、德國觀念論、禪宗、辯證唯物論、靈魂、觀念論(知識論)、聖人、道家、維也納學圈(維也納集團;維也納學派)、誠、墨翟、歷史唯物論、賴耶緣起論、蘇格拉底、頓悟、謝林、護教學者、辯證法、業、業感緣起、瑜珈行派、義、董仲舒、詩經、賈誼(賈長沙,賈太傅,賈生)、僧肇、漸頓二教、說一切有部、慧遠、數論派、歐坎、澄觀、溈山靈祐、溈仰宗、德、範疇、緣起、憨山德清、窺基、彌曼差派、臨濟義玄、藝術哲學、鵝湖之會、拉內、艾克哈、希臘護教學者……等,共計197條。
※訂購辦法:
(1)單本:第七冊:定價1500元,特價1275元 (85折)。
第一至六冊:每本定價1500元,特價1125元 (75折)。
(2) 全套:第一至七冊:定價10500元,特價7875元 (75折)。
※洽詢專線:(02) 2905-2263
※Email:cep@mail.fju.edu.tw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哲學與文化》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112年「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綜合學門獎項

國家圖書館公布「112年臺灣學術資源能量風貌報告」,依據截至113年1月31日的「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TCI -HSS)」,統計各刊自收錄刊期起被引用次數之累計,再依照綜合、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與宗教研究、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區域研究及地理、藝術學、管理學、體育學、圖書資訊學等十八類學門進行排名,最終篩選出各學門中被引用次數排行前三名之期刊,頒發「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獎項,以呈現期刊所刊載之文獻被長期引用及具有持久傳播力之情形,《哲學與文化》榮獲此獎項。
參考資料: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6_17686.html
*《哲學與文化》大事記:
1961年5月,創刊《現代學人》,發行人為牛若望主教。
1964年4月,改名為《現代學苑》,發行人為羅光主教。
1974年3月,正式更名為《哲學與文化》,發行人為羅光總主教。
1994年及1995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類優良期刊。
2009年,收錄於A&HCI(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國際人文與藝術期刊索引類最重要的資料庫。
2017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二名。
2019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知識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0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1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2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2023年,依據國家圖書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統計各刊之「長期被引用數」,為「熱門組」綜合學門排名第二名。
2024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綜合學門獎項。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603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民主法治國家的公民與法律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法律是法治國家制度的基礎,公民是國家的成員與作動者,依著法律所建立的制度來行為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建立一個適合國家運作的法律制度,更是公民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個法治國家的公民不僅要對法律有一定程度熟悉的認識、以符合法律的方式來行為,更要去思考什麼樣的法律才是適合這個國家,並且進一步將之形成具體的法律。雖然法律是國家運行的基本規範,但對於法律的認知卻有不同。法律可被視為是對自由的限制,也能是在可能的社會衝突中一個能夠獲得最大自由的方案。法律或被認為是社會秩序或社會最大利益的防衛機制,但這種機制的強力與不可妥協,卻也是一種會令人民對其權益感到的受壓迫的力量。法律既是使得人民行為能夠良好地達到其目的的指引,但也劃出了行為不可逾越的界限。這樣的理解下,人們對於法律的態度就總是處於一種張力之中。為了面對這樣的張力,認識法律並持續思考法律的本質是重要的道路。本期專題以康德思想為核心,提供與法律相關的幾個思考面向。包括了對於康德人性論的思考、自由主義的主張、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應報理論與實踐哲學的關係以及將康德法政哲學視為是第四批判的可能。其中的討論與視野,提供了我們對於法律的哲學思考的良好素材。
本期除了五篇專題論文及一篇專題書評外,還收錄了四篇一般論文、一篇青年哲學論文及一篇一般書評。在〈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一文中,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樊寧先生透過惠棟漢學研究的軌跡,提出了對於古學問研究發展可能遭遇的問題,並且促使思想發展的可能途徑。在〈天主教學術權威與中國民間文化的對撞——探析明末菲律賓道明會對華傳教政策的失敗〉,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肖音先生對於文化傳播問題進行考察,以文化的固有性、文化的強弱、傳播的力度與持續性等面向來總結失的原因。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杜永寬先生在其〈王國維論「性」之變化與其對中西文化的再認識〉一文中,以論「性」為線索追蹤王國維中西文化認識的演變軌跡,並以此為例,指出要建立文化的主體性,並非不斷地強調文化的差異性,王國維的「學無中西」是一條值得參考的道路。在〈變易與交易:朱熹「心統性情」的易學維度〉一文中,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講師暨河南省社科聯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洛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維先生對於朱熹在易學中的創發性闡釋進行論述,其結論道:「易道神與心性情相結合的闡釋模式,則可以說是一也是三,是三也是一」。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陳春芳在其〈王船山明德觀與《大學》工夫論的建構〉一文中,主張明德觀是理解船山《大學》工夫論的樞紐,並且論述了船山明德觀是一種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闡釋,並基於此,船山賦予了《大學》這一文本新的理論意義。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申元瑛關注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問題,評論了彭國翔先生的《中國哲學方法論——如何治「中國哲學」》一書。
感謝本期專題主編周明泉教授的專題規劃以及所有論文、書評寫作的學者專家,期待這些作品能與愛好哲學思考的各位一起分享。另外,本刊編輯范家榮先生於八月一日起已獲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聘任為專職助理教授,在此感謝他長期對月刊的貢獻並祝福他未來在新的職務上,在其專業上能夠有好的發揮。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