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591期 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理論與實踐專題

    1 導言: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理論與實踐專題 司馬忠、高榮孝
    3 超越當代環境思想的《願祢受讚頌》通諭 莊慶信
    25 生態皈依與生態認同:實踐《願祢受讚頌》的一種可能途徑 鄧元尉
    43 生命意義視域下的宗教交談——以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和心道法師「靈性生態學」為例 高榮孝
    65 從《願祢受讚頌》通諭反思當代主流觀念與環境教育 林新沛
    83 《願祢受讚頌》通諭精神對環境公民培育之啟示 任孟淵
    99 《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倫理神學論述 司馬忠
    專題書評
    117 書評:Robert McKim,《《願祢受讚頌》與環境》 [...]

  • 590期 中國哲學中的經學與子學關係研究專題

    1 中國哲學中的經學與子學關係研究專題 吳根友、黃燕強
    5 劉勰的經子關係思想探論 吳根友
    21 朱熹之《莊子》文本詮釋應用於《四書章句集注》之意義 齊婉先
    49 從表達起點論陽明對孟子之詮釋意涵 黃信二
    67 唐君毅論朱子詮釋《大學》之經子關係 蔡家和
    85 馮友蘭「原儒」及其經子關係論 黃燕強
    一般論著
    103 比較視域下牟宗三與唐君毅「宗教詮釋」較析——以基督宗教為核心開展 李瑋皓
    119 內含他者意識之主體性的生成與張力化解——對《周易》〈訟卦〉的生存分析 [...]

  • 589期 思想、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因明研究專題

    1 導言:思想、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因明研究專題 鄭偉宏、陳帥
    3 清辨論證方式之檢視——以《般若燈論.觀緣品》與《掌珍論》為線索 林恕安
    25 保衛世俗——月稱對陳那「相」概念的批判 王俊淇
    47 玄奘對《觀所緣論》第三頌的改譯及其對論證式之重構 茅宇凡
    67 明清因明喻支詮釋中的誤讀與重塑 陳帥
    專題書評
    83 書評:王俊淇,《法稱《正理滴論》與法上《正理滴論注》譯註與研究》 葛格
    一般論著
    87 徐復觀論自由與民主——在學術與政治之間出入自得的儒者典範 葉海煙
    101 論熊十力對現代儒學「本體論的認識論」之建構 [...]

  • 588期 早期基督宗教哲學中的柏拉圖主義專題

    1 導言:早期基督宗教哲學中的柏拉圖主義專題 黎建球、克里斯多夫.霍恩、羅月美
    3 柏拉圖主義與基督宗教中的「內在的人」 克里斯多夫.霍恩
    23 基督教的神祕主義如何是柏拉圖式的? 馬克.愛德華斯
    47 尼撒額我略所認為的創造與它的初步的未擴展性的問題 Denis WALTER
    71 論亞歷山大學派的克雷蒙與歐利根的與神相似的及摹仿的觀念——早期基督宗教中對柏拉圖的接受 克利斯提安.洪農著,羅月美譯
    95 奧古斯丁與柏拉圖論人際之愛:哲學評估 鄭義愷
    113 歐利根論魂的先存 羅月美
    專題書評
    131 書評:蔡慶樺,《邪惡的見證者:走出過往、銘記傷痛,德國的轉型正義思考》 [...]

  • 587期 中國傳統的身心論專題

    1 導言:中國傳統的身心論專題 高宣揚、杜保瑞
    5 《黃帝內經》生命觀新探 高宣揚
    21 從工夫論進路談中國儒道哲學的心身關係 杜保瑞、王雯雯
    47 寂感與心身:以王陽明理學詩為例 雷靜
    專題書評
    63 書評:陳立勝,《宋明儒學中的「身體」與「詮釋」之維》 王涵青
    一般論著
    67 黑格爾《邏輯學》〈絕對性理念〉辯證法之生成脈絡與概念義理初探 陸敬忠
    85 從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論與不在場者的倫理關係 鄧元尉
    101 《公羊傳》、董仲舒、何休對「褒貶」之詮釋與推進——以其關於諸侯稱謂之一字褒貶為例 [...]

591期 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理論與實踐專題

1 導言: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理論與實踐專題 司馬忠、高榮孝
3 超越當代環境思想的《願祢受讚頌》通諭 莊慶信
25 生態皈依與生態認同:實踐《願祢受讚頌》的一種可能途徑 鄧元尉
43 生命意義視域下的宗教交談——以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和心道法師「靈性生態學」為例 高榮孝
65 從《願祢受讚頌》通諭反思當代主流觀念與環境教育 林新沛
83 《願祢受讚頌》通諭精神對環境公民培育之啟示 任孟淵
99 《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倫理神學論述 司馬忠
專題書評
117 書評:Robert McKim,《《願祢受讚頌》與環境》 [...]

《哲學大辭書》第七冊 出版訊息

《哲學大辭書》第七冊於2020年8月正式出版囉!
※本書特色:
通觀哲學之各範疇概念的工具書。邀集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共同參與本辭書之編撰工作,收錄多達兩百餘條之中國、西洋、佛學哲學條目豐富內容。三種快速檢索辭目索引便捷,極具寫作參考及深度學習的雙重價值。
※收錄條目:
當代哲學、實用主義、德國觀念論、禪宗、辯證唯物論、靈魂、觀念論(知識論)、聖人、道家、維也納學圈(維也納集團;維也納學派)、誠、墨翟、歷史唯物論、賴耶緣起論、蘇格拉底、頓悟、謝林、護教學者、辯證法、業、業感緣起、瑜珈行派、義、董仲舒、詩經、賈誼(賈長沙,賈太傅,賈生)、僧肇、漸頓二教、說一切有部、慧遠、數論派、歐坎、澄觀、溈山靈祐、溈仰宗、德、範疇、緣起、憨山德清、窺基、彌曼差派、臨濟義玄、藝術哲學、鵝湖之會、拉內、艾克哈、希臘護教學者……等,共計197條。
※訂購辦法:
(1)單本:第七冊:定價1500元,特價1275元 (85折)。
第一至六冊:每本定價1500元,特價1125元 (75折)。
(2) 全套:第一至七冊:定價10500元,特價7875元 (75折)。
※洽詢專線:(02) 2905-2263
※Email:cep@mail.fju.edu.tw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哲學與文化》榮獲國家「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國家圖書館利用截至109年底的「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及「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等三大資料庫數據分析,呈現臺灣期刊、專書及學位論文等學術資源利用情形及近年受到關注的研究主題。並依據資源利用情形,發布期刊及大學得獎名單,藉此呈現臺灣學術資源能量風貌。《哲學與文化》榮獲「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殊榮。
「期刊長期傳播獎」為國家圖書館根據「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TCI -HSS)」,統計出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近30年來被期刊、學位論文、專書、專書論文等四種類型文獻引用之總數,再依照綜合、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宗教研究、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區域研究及地理、藝術學、管理學、體育學、圖書資訊學等十八類學門進行排名,最終篩選出十八類學門中被引用次數排行前五名之期刊,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以呈現期刊自創刊迄今刊載之文獻被長期引用及具有持久傳播力之情形。
《哲學與文化》創刊於1961年,原名《現代學人》,發行人為牛若望主教。1964年改名為《現代學苑》,發行人為羅光主教。1974年,正式更名為《哲學與文化》。1994年及1995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類優良期刊。2009年,收錄於A&HCI(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國際人文與藝術期刊索引類最重要的資料庫。2017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二名。2019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知識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2020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二名。
參考資料: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6_12179.html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591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地球的生態與環境變遷的問題,在工業革命400年之後,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中成為一個核心課題,不論開啟哪一種媒體,映入眼簾的很快就會從高樓瓊宇、酷炫的科技與全新的發現,轉向更高的氣溫、更多的災害及不曾耳聞的傳染病。這個世界的人們從來不會停止創造新的紀錄,但我們彷彿第一次意識到,這些新的紀錄開始有一點不妙。
然而,人類畢竟是有理性的動物,新的研究與倡議同樣很快就會出現在學術與常民的眼界,雖然不斷鼓勵我們,環境問題既然是由人所造成的,人應當就有能力作出改變,然而,不能確定的是,時間是不是還站在我們這一邊。正因為時間的緊迫與問題的艱鉅,因此需要整合所有人類力量才可能力挽狂瀾,而不只是停留於學術、政治、或影視的喧嘩。於是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世界最大的宗教組織,天主教會,由教宗代表發出了一個關於環境保護與全球生態的普世性宣言,也就是教宗方濟各著名的《願袮受讚頌》(Laudato Si’)通諭。在本期專題中,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學者們針對此一通諭作出了有意義的反省,不僅再次回應了教宗的呼籲,同時也能從更整全的角度檢視環境的議題,並提供新的建議。本期專題由司馬忠與高榮孝二位學者主編,在此謹為之簡介其中六篇專題論文與專題書評的主要內容。
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莊慶信教授所撰之〈超越當代環境思想的《願祢受讚頌》通諭〉,作者以教宗方濟各所頒布的此一通諭,反思環境保護的議題,並肯定教宗對地球生態的高瞻遠矚。第二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鄧元尉教授所撰之〈生態皈依與生態認同:實踐《願祢受讚頌》的一種可能途徑〉,作者為文結合教宗通諭及其社會訓導並輔以學者觀點,試圖勾勒出屬於基督宗教信仰的環保立場。
第三篇論文為靜宜大學犯罪防治碩士學位學程高榮孝教授所撰之〈生命意義視域下的宗教交談——以方濟各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和心道法師「靈性生態學」為例〉,本文透過此通諭傳達的線索,進一步反思其根本的認知論問題,並藉由與佛學的觀點對話,共同面對此一迫切問題。第四篇論文為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林新沛教授所著之〈從《願祢受讚頌》通諭反思當代主流觀念與環境教育〉,作者主張對環境保護的關切涉及了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其透過不同觀點的對照,提出環境教育的建議。
第五篇論文為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教授任孟淵所著之〈《願祢受讚頌》通諭精神對環境公民培育之啟示〉,文中明確提出環境與心靈的密切關係,作者同樣主張應更重視環境教育。第六篇論文為輔仁大學醫學系司馬忠(Maria John Selvamani)教授所著之“Significance of Laudato Si’ for Catholic Theological Ethics”(《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倫理神學論述),在本篇論文中,作者看到了教宗從大環境切入天主教倫理學的進路,而有新的見地。
關於專題書評,同樣由司馬忠教授所撰述,其所導讀之著作為2020年出版,由Robert McKim主編的Laudato Si’ 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期待讀者能從中與論文相參照而有更多的啟發。
在一般論著方面,本期共編集了四篇不同領域的專精論文,分別是由來自西安工業大學的敬曉慶與陳叢蘭二位教授所合著的〈定居、安居、樂居:居住價值的邏輯與進路〉;湖北大學哲學學院肖雄教授所著之〈牟宗三與胡塞爾現象學的交涉〉;信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黃毅所撰之〈論施賴爾馬赫對《聖經》權威性的重構〉,以及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力鋒與虞若昀研究生合著之〈論命題態度脈絡裡的認知涵義——從語義內容∕交流內容區分之爭看〉。細讀這些文章,亦可領略來自不同學術脈絡的卓越見解。
另外,本期月刊亦用心安排了三篇富有意義的書評,分別是劉君莉(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所評之書為胡軍所著之《究真求道:中國走進現代社會的哲學省察》;喬佳(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其所導讀之著作為范文麗所著《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一書,以及最後由楊軻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生)所導讀,由Frederick Beiser所著之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The Grandfather of Analytic Philosophy一書。我們在此肯定書評作者為我們精彩的導讀,同時也驚喜於這些專著的精湛見解。
最後,我們願對本期月刊的所有作者的努力研究表達敬佩之意,因為只有確實的鑽研,才能引領有意義的改變。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